在企業高質量發展實踐中,誰擁有了科技創新,誰就掌握了主動權。
近年來,龍煤集團雞西礦業公司城山煤礦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航向,將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、人才是第一資源、創新是第一動力”理念深植于生產經營各環節,通過強化成果轉化、深化產學研融合、健全管理體系、培育創新隊伍,把一項項科技成果轉化為安全生產的“防護盾”、提質增效的“助推器”。截至目前,該礦累計完成科技成果與技術革新項目54項,創效超億元,走出了一條科技興礦、科技興安的特色發展之路。
成果轉化做實功
走進該礦井下綜采工作面,智能化采煤機轟鳴作業,高效皮帶機平穩輸送,曾經“人海戰術”的采礦場景已被現代化的科技裝備取代。這一轉變的背后,是該礦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執著追求。截至目前,該礦在采煤、掘進、機電、通風、洗煤等領域累計完成科技成果和技術革新項目54項,發表優秀科技論文66篇,僅2024-2025年就實現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,科技創新的“含金量”持續提升。
在二水平東部37# 左二面,厚煤層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藝的應用堪稱“破局之作”。該工作面采高4.8米、走向1100米,可采儲量豐富,是該礦的關鍵接續面。在此之前,大采高工作面面臨著礦壓顯現劇烈、設備運輸能力有限、分層開采風險較高等諸多難題,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升。為此,該礦引入ZZ10000-25/50D支撐掩護式支架,有效攻克了煤壁片幫的難題;選用MG500/1180-WD型雙滾筒電牽引采煤機,完美適配大采高與復雜傾角的作業需求;搭配DTL120/150/2×250型皮帶機,成功突破了運輸效率的瓶頸。如今,該工作面月產原煤均能按計劃順利完成任務,開機率高達95%,煤炭采出率也顯著提高。僅這一項就創造效益2000余萬元,并且榮獲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。
鉆帶巷工藝的推廣,則切實讓“降成增效”落到了實處。在二水平東部區43# 層左一面,通過施工定向鉆孔替代高抽巷,不僅節省了550米的巷道施工量,降低成本110萬元,還縮短工期達110天;在37# 層上一面采用同樣技術,節省成本近120萬元,工期縮短180天。“以前建高抽巷,又費錢又耗時,現在定向鉆孔技術一上,安全和效益都有了保障。”礦總工程師張軍亮說。
雙措并舉強管理
為推動礦井實現高質量發展,該礦通過健全技術管理體系與加強科研經費投入這兩項關鍵舉措,不斷積蓄發展后勁,為安全生產與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。
在技術管理體系建設方面,該礦以“提升規程質量、強化技術賦能”為核心要點。一方面,常態化開展作業規程與安全技術措施評比活動。該活動按季度有序組織,由礦長、黨委書記親自牽頭,總工程師統籌協調,副總工程師負責評審,相關部室共同參與,為工程技術人員搭建起相互學習、相互促進的良好平臺。對于評選出的優秀作業規程給予獎勵,對質量欠佳的作業規程實施績效考核,以此倒逼各區隊技術人員查找差距、補齊短板,切實提升作業規程的編制質量,使其能夠更有效地指導現場施工。另一方面,聚焦專項技術活動的開展,以技術剖析、專題技術會議、新技術推廣等作為重要手段,將技術管理深度融入礦井安全管理的各個環節。在每項工程開工前與竣工后,均由總工程師組織召開技術剖析會與專題技術會議,召集相關技術人員對工程情況進行深度剖析,各專業副總同步開展風險研判,確保各類問題在萌芽狀態下被及時解決,從而筑牢安全生產的技術防線。
與此同時,該礦通過加大經費投入、優化保障機制,全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。該礦嚴格按照公司要求,逐年增加科技創新資金投入,2024年已順利完成2項科研項目,投入費用超過120萬元。為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,礦專門為技術創新人員設立了科研辦公區域,營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濃厚的科研氛圍,并在資金使用上優先保障技術創新所需的裝備。此外,該礦還施行完善的科技創新獎勵制度,每年開展優秀技術人員、優秀設計等評比活動,對在科技創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與個人,以及取得優秀科技成果的團體、個人予以表彰獎勵,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活力。
創新引領見實效
創新并非少數人的‘專利’,而是全體職工共同的‘戰場’”,這是這個礦職工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理念的共識。該礦不僅健全技術管理體系,每年制定《科技創新工作計劃》,成立以礦長為組長的科學技術領導小組,還依托選煤廠勞模創新工作室、黨員創新創效工作室兩大平臺,讓創新活力遍布礦井各個角落。
選煤廠勞模創新工作室自2013年成立以來,始終聚焦生產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問題,大力開展技術攻關與小改小革。截至目前,累計完成創新改造項目20余項,創造效益超3000萬元,先后晉升為市級、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。其中,346、349旋流器組改造后,弧形篩篩片月消耗量從10片銳減至1片,直接創造效益891萬元;粗煤泥回收系統與煤泥水系統的優化,實現了精煤率提升與系統穩定的雙贏局面,創造效益1900萬元。
黨員創新創效工作室則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,14名成員完成20多項改造項目,創造效益1000余萬元。同時,主井電抗器溫度傳感器的加裝、鋼帶機防墜人小車的研制、710采機變頻器的自主研修等成果,既有力保障了安全生產,又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維修與購置成本。
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和支撐。該礦始終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企戰略,通過搭建育才平臺,暢通職工成長通道,讓職工在學習中有平臺可依,在創新中有舞臺可展,極大地激發了職工干事創業的激情。目前,該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干部及技術工匠隊伍,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6人,創新工作室2個,近兩年新招入大學生及高技能人員23人。現階段,該礦初級正職崗位80后占比90%,初級正職崗位80后占比95%。
如今的城山煤礦,科技創新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“核心引擎”,平均每年創造經濟效益1500萬元以上,在災害超前治理、重大風險防范、生產效率提升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。未來,該礦將繼續以“立足當前與謀劃長遠相結合、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相結合、完善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建設”為原則,緊扣安全生產經營目標,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,全力實現科技興企、科技興安目標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,書寫新時代煤礦科技創新的新篇章。